工程案例

PROJECT CASE

 
工程案例
您当前的位置:
管道修复非开挖技术
来源: | 作者:行政人事部 | 发布时间: 2025-04-15 | 9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地下管道网络日益复杂,传统开挖修复因成本高、工期长、环境影响大等弊端逐渐被非开挖技术取代。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通过原位修复或微创施工,既能保障管道功能,又能减少对交通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干扰,成为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维护的核心手段。其核心技术包括局部修复与整体修复两大类,涵盖紫外光固化、树脂固化、不锈钢锁固等多种工艺,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管道病害治理。

 

一、局部修复技术

局部修复针对管道局部缺陷(如破裂、渗漏、接口错位等),具有快速、经济的特点,主要包括以下方法:

点状原位固化(局部树脂固化)

原理:将浸渍树脂的玻璃纤维布包裹在修复气囊上,充气后紧贴管道内壁,通过树脂固化形成密封层。

优势:施工周期短(通常2-4小时),适用于DN1000以下管道,修复后内壁光滑,水流损失小。

限制:需管道基础结构稳定,接口错位需小于125px。

不锈钢快速锁固

原理:利用不锈钢套环与橡胶圈组合,通过气囊或人工安装锁紧缺陷部位,形成刚性支撑。

应用:适用于带压管道(如给水管)的紧急抢修,安装简便且无需固化时间。

注浆法与嵌补法

注浆法:通过注入水泥浆或化学浆填补管道外土体空洞,增强基础承载力,常与嵌补法联合使用。

嵌补法:使用柔性材料(如聚氨酯)填充裂缝,成本低但施工效率较低,多用于大口径管道。

二、整体修复技术

整体修复适用于管道大面积损坏或需提升整体性能的场景,常见方法包括:

紫外光固化修复(UV-CIPP)

原理:将浸渍光敏树脂的玻璃纤维软管拉入旧管道,紫外光照射后形成高强度“管中管”结构。

优势:管径损失小(壁厚仅3-15mm),适用管径范围广(200-2000mm),可应对腐蚀、变形等多种缺陷。

原位固化法(CIPP)

工艺:分为翻转式和拉入式,通过热水、蒸汽或紫外线固化树脂内衬,形成连续无缝的新管。

特点:修复后内衬弹性模量高,可承受接口错位达直径15%,是全球应用最广的非开挖技术。

螺旋缠绕法

原理:将PVC或PE型材螺旋缠绕成新管,通过扩张锁紧旧管内壁,适用于排水管道。

优势:可带水作业,施工速度快,但设备依赖进口,初期投资较高。

裂管法(爆管法)

原理:通过牵引破碎旧管并同步拉入新管,实现管道扩容,适用于燃气、供水等压力管更新。

局限:需开挖较长工作坑,且邻近管道密集时易造成土体扰动。

三、技术选择与施工规范

非开挖修复需遵循“检测-评估-设计-验证”流程,核心原则包括:

检测预处理:采用CCTV检测系统精确评估管道破损位置与程度,必要时进行局部开挖或土体加固。

工艺适配:根据管道类型(重力管/压力管)、破损范围(局部/整体)、流量要求等选择工艺。例如,点状修复超过3处宜转为整体修复。

环保与经济性:优先选择无需灌浆、污染小的技术(如紫外光固化),并控制修复后管径损失(一般不超过原管径10%)。

随着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(如《城镇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规程》),非开挖修复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,为“看不见的地下工程”提供更高效、更绿色的解决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