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 “双碳” 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,基础设施工程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,还需兼顾环境保护,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。传统管道开挖修复技术因大规模土方作业,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,包括破碎的路面材料、开挖的土方等,这些垃圾若处理不当,会占用土地资源,部分有害物质还可能渗透土壤,造成土壤污染;同时,开挖过程会破坏地表土壤结构,影响周边植被生长,导致生态环境受损。此外,传统修复依赖挖掘机、装载机等燃油设备,运行时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与污染物,增加碳排放,且产生的噪音远超城市环境标准,对空气与声环境造成双重污染。

管道塌陷不开挖修复技术通过 “微创作业、绿色材料、低碳施工” 的组合模式,开辟了管道维护的绿色环保新路径,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。在减少建筑垃圾与土壤扰动方面,该技术全程无大规模土方开挖,仅产生少量管道预处理杂物,每公里建筑垃圾产生量不足传统方式的 2%,且这些杂物可通过资源化处理回收利用,实现垃圾减量化与再利用。同时,不开挖修复无需破坏地表土壤层,避免了土壤结构失衡,保护了周边植被生长环境,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。
在降低碳排放与噪音污染方面,不开挖修复主要采用电动设备,如管道牵引机、紫外线固化机等,电力驱动无碳排放,每公里修复碳排放量仅为传统方式的 8% 左右,大幅减少了对大气环境的影响;电动设备运行噪音低,普遍控制在 60 分贝以下,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,避免了对周边居民与生态环境的噪音干扰。部分技术还通过优化施工流程,减少了施工扬尘,进一步提升了空气质量。
在绿色材料应用方面,不开挖修复技术采用的内衬材料(玻璃纤维、HDPE)、喷涂材料(环氧树脂、聚氨酯)均为环保型材料,符合国家绿色建材标准。这些材料不含甲醛、苯等有害物质,固化过程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,对空气与水质无污染;同时,HDPE 等材料可回收利用,使用寿命结束后可加工为再生制品,减少了白色污染。此外,绿色材料还具备优异的耐腐蚀性与结构稳定性,能延长管道使用寿命,减少管道更换频率,从长期来看进一步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。这种兼顾功能修复与环境保护的技术模式,为管道维护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方向,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生态友好型发展。